鐘兆武是南坑村目前唯一的村民,入夜后需要他養的狗壯膽。
有一種選擇叫離開,有一種趨勢叫進城。
《都市快報》本期的“天下”周刊,聚焦“空心村”,對贛西北三個“空心村”進行調查,11個自然村平均居住不到8人;村民外出打工,從山村走向了城鎮,留下了“空心村”,有的地方還干脆說成是“空殼村”。“一個人的村莊”,不是詩人的浪漫想象,而是散文家的真切寫實。
城市化,或者更準確地說是“城鎮化”,這是一種大勢所趨。偌大國家,超過半數的人城鎮化了,這是必然的一個結果,不由人們的意志而轉移。現在農民工就有2億多在城市里干活,盡管不是具有城市市民待遇的“城里人”,但他們終歸是離開了鄉村。那么多人離開了,鄉村哪有不“空”的道理?
我曾經在基層當過領導,比較知道農村、農業、農民。我明白“下山脫貧”是一種歷史性的選擇。留在高高的山上,特別是留在一些行政村下面的自然村,連脫貧都很難,真是沒有多少出路的。別的不說,難以通公路就是很苦命的事,告別的選擇,看起來是無奈的選擇,其實也是文明的選擇。
鄉村,是我和像我一樣的許多人的童年記憶。著名導演呂克·貝松曾說:“童年是人類的父親。”從這個意義上說,鄉村其實就是“人類的父親”。但我畢竟告別了童年、離開了鄉村,這其實是我的必然選擇。我是兄弟姐妹五個,都是早已離開了鄉村,我們的下一代更無可能回到鄉村;等到年邁的父母辭世,對我們家來說,這“兩個老人的鄉村家庭”就再也與鄉村沒有多少關系了。
事實上,不僅僅是鄉村會有“空殼化”的變化,城市也會出現類似的情形。看過一個紀錄片,說的就是某個因發現石油而建立、興盛起來的城市,因為經過幾十年的采掘,石油已經基本采完了,人們賴以生存的主要來源枯竭了,陸陸續續搬離了這個石油之城,使之逐漸變成了“空城”。甚至美國一些行業性很強的城市,因為產業變遷,加上經濟危機,都有很多人搬離了這樣的城市。
應該看到,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它基本上是不可逆的。關鍵是在這個過程中,如何幫助它轉變得更自然一些,更妥帖一些,努力避免各種負面影響。特別是,要對那些一時難以“轉身”的老人們,要多加關懷。至少我們應該有辦法有措施,避免出現“留守老人死在家中無人知”這樣的情形。
一個人的村莊,抑或一群人的城鎮。發展,變革,需要我們尊重現實,更需要我們尊重規律。往前走吧,沿著前進的路,不同的鮮花,終歸是要次第開放的。
江西南坑村:一個人的村莊
這是一個坐落在贛西北群山深處的小山村,清澈的小溪穿村而過,31座藍磚黑瓦的木屋,依山而建,散落在狹長的山坳間,掩映在青山綠水中。
因為一口潔凈的池塘,它得名南坑村。這個始建于清朝末期、最鼎盛時有130多口人的山村,終究沒有擋住城市化的沖擊,青壯年擠入城市討生活,一家家搬離了村莊。
現在,一個叫鐘兆武的64歲老人成了村里唯一的居民,守護著這個據傳清朝末年由浙江麗水遷來的村莊。
近日,都市快報記者來到南坑村,希望從它的盛衰中,發現成千上萬正在消失或已經消亡村落的命運軌跡。
人退,野豬進
清晨6時,山里的天空蒙蒙亮,鐘兆武家的狗“阿黃”突然吠了兩聲。鐘兆武打開房門,探出頭,向院子里張望,沒發現什么異常。
家里的兩只母雞趁他開門間隙,跑到院子里“咯咯”叫起來。南坑村一天的生活開始了。
村里除了鐘兆武之外,一條狗和兩只雞,是這個村莊里僅剩下的活物。
南坑村是江西省安義縣新民鄉合水村下轄的一個自然村,從安義縣城往北沿著山路行25公里,就到了這里。
不熟悉路的司機,只要沿著寬闊平整的水泥路,一直往山里走,就可以找到村莊。
天色漸漸轉亮,鐘兆武洗刷完畢,收拾灶臺,煮了兩大碗面條,就著咸菜吃個精光。飯畢,他扛起鋤頭穿過門前的小溪,來到村前一處坡地。
“這些該殺的,又來禍害了。”他罵的是山林里繁盛的野豬,它們趕在黎明前,從山林下到田地,糟蹋了鐘兆武剛種下的土豆和大蒜苗。
鐘兆武知道,和野豬家族相比,人要在這里生存,越來越不占有優勢。
20年前,情形完全相反,那時尋三天也發現不了野豬蹤影。
南坑村所在的合水村在上世紀80年代初,曾靠木材銷售成為安義縣最富裕的村子。但隨著山上的樹越砍越少,國家開始封山育林,“靠山吃山”的合水村財路斷了。
人均不到兩分的耕地,無法養活南坑村一家家張著嘴吃飯的人,村民開始外出打工謀生。
經過10多年的村民遷移,留在村里的人越來越少,最后就剩下鐘兆武一人。
11個自然村
每個村平均不到8口人
到2010年底,南坑村本來還有兩戶人家,4口人,即鐘兆武夫婦和(合水村)村支書鐘兆柳夫婦。
當年,鐘兆柳夫婦搬到了安義縣城,再沒回來。次年,鐘兆武的妻子徐毛妹也被小兒子接到縣城,照顧在縣城上學的孫女。
鐘兆武已記不得哪一年走了第一戶村民,但記得上世紀90年代末和2006年,村里出現了兩次大規模的外出打工潮,從而引發搬家潮。
“先是年輕人出去,后來四五十歲的人也跟著出去了,再后來,一些老人和孩子被接走。”第一戶村民離開時,鐘兆武還給這家遠房的堂哥買了一掛鞭炮燃放送行,預祝他生活步步高升。
但他很快發現了問題的嚴重,這年年底,搬家的村民越來越多,村里走掉了一半人家。
搬走的村民,大部分遠走甘肅、廣東、浙江等異鄉,男人多做架子工或泥工,女人則進了工廠。再后來,村里有人帶頭做起鋁合金安裝生意,并帶動了全村。
一些外出青壯年掙到錢后在縣城買了房子,將父母和子女接去居住,老家的房子也就慢慢遺棄了。
2006年,第二波村民打工潮來臨時,鐘兆武的小兒子鐘印水也離開了家,跟隨堂哥到甘肅武威市做起了鋁合金安裝生意。小兒子的重慶籍媳婦在家守了半年,終忍不住山村的清貧,隨夫而去。次年,未成家的大兒子鐘欠水偷偷遠赴廣東打工。
熟悉村情的鐘兆柳說,合水村有11個自然村,共計814口人,而現在留在村里的不到80人,都是年過六旬的老人,每個自然村平均不到8人。
幾代人相傳的岳家拳
和社戲、舞獅一樣失傳了
10月25日中午,鐘兆武在田間補種被野豬搗毀的土豆苗,回憶這些年發生的大事時,一臉的平靜。
午飯過后,忙完農活,鐘兆武要帶都市快報記者到村里走走。
雖是秋季枯水期,汩汩的溪水仍流淌不止。沿著一條平整的水泥路上行,一棟棟木房和磚混結構的民房均大門緊鎖,一些經不起風吹雨淋的已坍塌。
“這是我哥哥家的,這是村支書的,這是我大堂叔的……”鐘兆武64年的全部記憶,都依托于這個行將消失的村莊,即使對于已經搬走20多年的人,他仍能詳細地說出模樣和脾性。
村盡頭是鐘家祠堂。和那些破敗失去顏色的老宅相比,這個被刻意修繕的房子鮮亮得多。不過因為長久無人進出,祖先的牌位已被蜘蛛網占領。
在這里,鐘兆武說起了村莊的歷史:清朝末年,兵荒馬亂,一戶鐘姓人家從浙江麗水躲避戰亂來到這里,看此處山清水秀,便安頓下來。到了鐘兆武這一代已經是第十一代。村里出過最大的官就是村支書。
村史沒有成書,口口相傳了上百年。
對于鐘兆武,村里的祠堂、池塘、小溪和曬谷場等都能勾起一段抹不去的回憶。
鐘兆武說到了村里曾盛行幾十年的岳家拳。
南坑村在早年曾盛行習武,練習岳家拳法。村里的每一個男丁都會耍上幾招。農閑時節,村里10多個從7歲到20歲不等的孩子,會在曬谷場上聚集,跟著大人一招一式練習拳術。
岳家拳也跟隨鐘氏家族流傳了好幾代,很長一段時間,因有武功在身,鐘氏家族很少被人欺負,甚至在集體分田和分山林時,鐘家人都有相當的話語權。
但經歷了幾代鐘家人的岳家拳,最后和村里每年熱鬧的社戲、舞獅一樣,被風吹走,只留在記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