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日本與東亞國家貨物貿易結構的變化
日本與東亞國家貿易依賴度的變化,不僅表現在貨物貿易規模這樣的數量指標上,也表現在貨物貿易結構之類的質量指標上。
1. 日本對東亞國家的初級產品貿易依賴度
在長期的經濟追趕過程中,日本確立了從東亞、中東、美洲等地區進口原材料,在國內經過一系列的產業鏈環節,最后將生產出的制成品出口到歐美市場的國際分工模式。初級產品的進口在日本對外貿易發展中具有重要地位,這一情況延續至今。在日本與東亞國家的進出口貿易中,進口的初級產品比較重要,是日本與俄羅斯、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等國進行貿易的主要商品,所占比重很高。
20世紀90年代,石油、煤炭、鐵礦石等資源型產品的全球價格有所下降,初級產品進口在日本對外貿易中所占的比重也隨之下降。之后,2002年到2008年,以石油、大米、銅、鐵礦石為代表的初級產品價格經歷了一次暴漲行情。除中國和新加坡外,日本從東亞國家進口的初級產品占其從該國進口總額的比重也不斷上升。尤其是進口自俄羅斯、印度尼西亞和馬來西亞的初級產品所占比重非常高,構成相互間貿易模式的主流。
從出口方面來看,由于自身稟賦的限制,初級產品出口在日本出口總額中所占的比重一直較低,1992~2013年間均未超過5%,2004年以前甚至未超過2%,2013年占比最高為4.7%。在總體水平較低的日本初級產品出口中,東亞國家所占比重很大。而且,20多年來,在日本初級產品出口中,東亞所占比重在原本就較高的基礎上進一步上升,北美和歐盟國家的占比則進一步下降。這表明,日本與東亞國家的初級產品貿易越來越重要,雙邊依賴關系加深,日本對東亞國家初級產品的出口依賴明顯大于進口依賴。
2. 日本對東亞國家的制成品貿易依賴度
制成品出口在日本對外貿易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1992年和2013年在其出口總額中所占比重分別為96.72%和89.55%,雖然有些波動,但始終處于絕對優勢地位。在對東亞國家的貿易中,除新加坡外,日本出口制成品的比重都非常高,均超過了85%。在日本出口的制成品中,機械及運輸設備所占比重最大,其次為按原料分類的制成品。通常來說,前者代表了一個國家出口商品結構的優劣。1990年,日本排名前五位的出口商品分別為汽車、辦公設備、半導體、攝像機和電視機、科學醫學和光學儀器,2000年時為汽車、半導體、辦公設備、科學醫學和光學儀器、摩托車,到2010年時則演變為核反應堆和鍋爐、辦公設備及零件、汽車及零部件、電機和電氣設備及零部件、光學和照相以及醫療等設備及零部件。由此看來,20世紀90年代,日本的出口商品結構基本沒有實質性提升,依然以重化工業產品為主;進入新世紀的前十年,日本的出口商品結構有所提升,核反應堆、電氣設備等知識和技術密集型產品的出口大增。日本出口到東亞國家的產品也以上述制成品為主,其中對俄羅斯和印度尼西亞的出口比重非常高。
從制成品貿易本身來看,1992~2013年,日本對東亞八國的制成品出口占其制成品出口總額的比重由20.64%提高到40.82%,歐盟從19.99%下降到9.23%,北美從31.88%下降到22.52%;而在進口方面,東亞國家所占的比重也從27.55%提高到57.44%,歐盟從25.36%下降到15%,北美從29.43%大幅下降到12.86%。因此,從發展軌跡看,日本與東亞國家的制成品雙向貿易規模越來越大,進口和出口的依賴度同步顯著增強。
3. 日本與東亞國家的制成品產業內貿易指數
衡量一個國家貿易結構的合理性,制成品產業內貿易指數也是重要指標。按照格魯貝爾—勞埃德(GL)的產業內貿易指數(IIT)公式計算,在20世紀80年代及以前,日本的制成品產業內貿易指數一直低于美國和西歐國家。進入90年代后,日本的這一指數不斷上升,從1992年的0.4912提高到2013年的0.7045,而且上升的軌跡較為穩定。在這一期間,日本與東亞國家的制成品產業內貿易指數也有較大幅度提高,但值得注意的是變化過程并不穩定。
2013年,除俄羅斯外,日本與東亞國家的制成品產業內貿易指數都高于0.5,說明相互間的制成品貿易均以產業內貿易為主,結構較為合理。但其中七個國家的指數變動趨勢與日本對外制成品貿易的整體變動軌跡并不吻合,尤其是俄羅斯、新加坡和印度尼西亞的這一指數均遠低于整體水平,說明日本與東亞國家的水平型國際分工體系仍未建立。與此形成對照的是歐盟和北美。日本與北美和東亞的制成品產業內貿易指數在1992年時非常接近,歐盟則高于這兩個地區。但在1997年后,日本與東亞的這一指數仍繼續穩步上升,北美則緩慢地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歐盟表現為緩慢地波動式上升。最近四年來,日本與這三個地區的產業內貿易指數差距日益擴大。
(三)日本對東亞國家服務貿易依賴度的變化
與美國、法國、英國等發達國家相比,日本經濟結構的一個重要特點是服務業競爭力不強,服務貿易長期處于逆差態勢。具體從地域來看,日本對美國和歐盟的服務出口和進口的金額及所占比重均較大,而與東亞國家的服務貿易占比偏低。
1992年以來,日本的對外服務貿易一直呈逆差態勢。2009~2011年,日本的服務貿易逆差額分別為210.47億、169.06億和231.76億美元,而同一時期美國的服務貿易順差額分別為1416.69億、1622.35億和1937.74億美元,歐盟的順差額更達到1507.51億、1851.41億和2598.8億美元。從日本、美國和歐盟的服務進出口地區分布來看,也較為明顯地呈現出相互不對稱依賴的特點,即日本對美歐的服務貿易依賴度高,而美歐對日本的服務貿易依賴度非常低。美歐是日本服務出口和進口的最重要對象國,2009~2011年,美歐對日服務貿易占日本服務貿易總額的比重高達51.66%、49.78%和51.84%,其中出口占比分別為53.8%、50.18%和46.68%。而在2011年,歐盟對日本服務貿易僅占其服務出口總額的1.6%、服務進口總額的1.4%,美國對日本服務出口所占比重也僅為7.5%,從日本進口的占比為6.3%。
較之對歐美國家的高依賴度,日本對東亞國家的服務貿易依賴度則一直處在較低的水平上。以2011年為例,新加坡、中國和印度尼西亞雖然分列日本服務出口對象排名的第三、第四和第五位,但合計比重僅有21.4%,還不到美歐占比的一半,也低于美國和歐盟各自的比重。從進口的依賴度看,2011年日本服務進口的56.28%來源于美國和歐盟,排在第三到第五位的中國、新加坡和韓國所占比重合計僅有16.2%,還不到美歐的三分之一,僅相當于美國的一半左右,其他東亞國家所占比重則更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