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蕩山位于中國東南溫州市境和臺州市南部,是中國十大名山之一。《載敬堂集》載:“雁蕩山以甌江自然斷裂,分北雁蕩山和南雁蕩山。2005年2月,有‘古火山立體模型’之稱的雁蕩山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世界地質公園,以該公園管理機構和地質展示館均在北雁蕩山等因,北雁蕩山或捷稱雁蕩山。”距杭州297公里,溫州68公里。始開發(fā)于南北朝,興于唐,盛于宋,素有“寰中絕勝”、“海上名山”之譽,史稱“東南第一山”。廣義的雁蕩山景觀,自北而南包括溫嶺的方山景區(qū),樂清的顯勝門景區(qū)、二靈景區(qū)、大龍湫景區(qū),平陽的明王峰景區(qū)、石城景區(qū)和東西洞景區(qū)等。
雁蕩山以山水奇秀聞名,素有“海上名山”、“寰中絕勝”之譽,史稱“東南第一山”。因山頂有湖,蘆葦茂密,結草為蕩,南歸秋雁多宿于此,故名雁蕩。雁蕩景觀,奇聞天下,但不只是在奇。還有雁湖崗、龍湫背之雄偉;云洞棧道之險;仙溪、清江山水之秀。
雁蕩山為首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qū),中國十大名山之一,具有極高的自然景觀和文化歷史價值。雁蕩山有著獨特的品格,“日景耐看、夜景消魂”。“觀山景、嘗海鮮”,“一景多變,移步換形”。這是它區(qū)別于中國其他名山大川的三大特色。
靈峰、靈巖、大龍湫三個景區(qū)被稱為“雁蕩三絕”特別是靈峰夜景,靈巖飛渡堪稱中國一絕,人視為雁蕩山的“明庭”。元代文學家李孝光云:“峭刻瑰麗,莫若靈峰;雄壯渾龐,莫若靈巖。”正道出了“二靈”審美風格上的區(qū)別。以靈巖古剎為中心,后有燦若云錦的屏霞嶂,左右天柱、展旗二崖對峙,壁立千仞。
大龍湫景區(qū)
大龍湫在雁蕩山馬鞍嶺西,是我國著名的大瀑布。水從高約
小龍湫靈巖景區(qū):靈巖形似一架長寬幾百丈的大屏風,所以又稱屏霞障。巖下有靈巖寺,寺前有兩座山峰對峙,一名天柱,一名展旗。靈巖寺左側,大小展峰之間,有一個天窗洞,洞頂有天光射入,因洞形下大上小,從上面投下石塊,會聽到像在甕中發(fā)出的回響。靈巖寺后有龍鼻洞、小龍湫瀑布。
靈峰夜景
靈峰是全山風景薈萃之處,峰高約
中雁蕩
中雁蕩山位于樂清縣內,因其山甚似雁蕩,而又介于南、北雁蕩之間,又名中雁蕩,是雁蕩山國家級風景名勝區(qū)的組成部分。
風景區(qū)總占地道84.54平方公里,分玉甑、三湖(白石、鐘前、龍山三湖)、鳳凰山、東漈、西漈、劉公谷、楊八洞7個景區(qū)。景區(qū)內峰湖相映,潭瀑相疊,巖洞相連,并以奇峰、巨石、幽谷、秀湖、飛瀑稱勝。中雁蕩山歷史悠久,人文景觀十分豐富,此地民風淳美,民俗豐富,白石鎮(zhèn)農歷“三月初
玉甑峰
玉甑峰是中雁蕩山的圖騰。“路從飛鳥頭上過,人在白云深處行”,玉甑峰高聳云天,一峰獨出,萬峰伏首。唯這種孤高才使登臨者產生“目空一切”的震撼,玉甑峰也當之無愧地成為中雁蕩山的主心骨,而中雁的一切峰谷云水有它來結構,方不至于散漫無歸。其峰腰的玉虹洞,是開山祖師宋進士李少和當年棲身修煉的所在。登上玉甑極頂,極目舒天,浩然之正氣油然而生。
合掌峰
合掌峰位于靈峰景區(qū)。在雁蕩諸峰中最為奇雄。合掌峰形如合掌,故名。其右峰稱靈峰,左峰稱倚天峰,各高約
由于晝夜光差所致,白天如十字合掌,夜幕降臨,視點變換,變化多姿,移步換景。周圍還有犀牛峰、雙筍峰、金雞峰、碧霄峰等,朝暮形態(tài)各異,甚富神秘色彩,共同凸現靈峰夜景魅力。
觀景指南:夜幕降臨,站在靈峰寺西南角仰望此峰,似一對豐滿的乳房,有稱“雙乳峰”;往前稍移幾步,雙乳峰變成了一位身著旗袍的苗條少女,面容憂郁,凝思遠望,人稱“相思女”;再走到靈峰寺屋檐前反身仰望,相思女又變成了一只斂翅高蹲的雄鷹。郭沫若有詩云:“靈峰有奇石,入夜化為鷹,勢欲凌空去,蒼茫萬里征。”;再站到花壇東側仰望,出現在眼前的是一對緊緊偎依的情侶,這叫“情侶峰(夫妻峰)”。
百崗尖
百崗尖位于靈巖景區(qū)北端,與雁湖尖、凌云尖、烏巖尖,合稱雁蕩四大尖。
百崗尖為雁蕩山主峰,由三尖合成,東尖較低,西尖最高,海拔
百崗尖山高崖陡,過去游人少至。現有車路通達,欲登高一覽,可從大遠黿坑沿盤山車路而上,或乘坐汽車直上山頂。
三折瀑景區(qū)
景區(qū)東接靈峰,西接靈巖,包括凈名寺、烈士陵園、鐵城嶂、梅花樁、老猴披衣等景點,面積3平方公里。
三折瀑:經三處懸崖,傾瀉成為上、中、下三個飛瀑,以中折瀑為最,有人甚至稱它為“雁山第一勝景”。
四周危崖壁,半圓形大洞穴,飛瀑從洞頂傾瀉而下,峭壁內凹,造成瀑布由頂端拋擲之壯勢。沿潭有環(huán)形石路,游人可繞到瀑布后面觀瀑,透過珠簾水,遠山隱約可見;仰視洞頂,碧天白云,巖端璣珠紛落,當空回旋,日光折射,七彩繽紛,景色十分絢麗。
據說包藏中折瀑的是冷卻了的火山口,火與水相克又相生,造就天地間的一種奇觀。
鐵城嶂:從靈鷲峰下的路上稍進,即可見凈名坑內左側一嶂“勢若長城,色若鐵黑,故名鐵城。”鐵城嶂(指左嶂)下部有水簾洞(亦稱水簾谷),洞寬約